8月15日到8月17日,安徽艺术学院“云裳非遗传承团”赴安徽省绩溪县开展为期三日的“三下乡”调研行动,旨在响应国家“非遗系统性保护”战略号召,深度挖掘徽剧戏服的历史底蕴与技艺密码,探索“数字化赋能非遗传承”创新路径,为传统戏曲服饰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动能,同时为后续专业教学、科研及非遗保护实践积累资源。本次调研行动由“云裳非遗传承团”组织实施,指导老师与团队成员共同参与。
在绩溪期间,调研组先后深入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伏岭镇综合文化站等地,重点考察非遗资源整合情况、徽剧戏服制作技艺及数字化保护基础,与当地非遗传承人、场馆负责人开展深入交流。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邵馆长、伏岭镇文化站非遗传承人等陪同调研。
首日,调研组首站抵达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在邵馆长的导览下,团队通过专题纪录片纵览徽剧、徽菜、竹艺等20余项非遗谱系,实地考察徽剧戏服盘金绣技法、“国宴级鱼肴”剔骨技艺及竹楼子传统工艺,调研组赴伏岭镇综合文化站,在两位非遗老师傅协助下,完成8件戏服首轮高精度测量,为徽剧戏服数字建档采集核心数据。
次日,调研组再次赴伏岭镇,与非遗老师围绕徽剧戏服开展“测量+访谈”双轨调研。期间,老师在现场演示戏服“叠戏服技巧,讲解“防虫防霉”传承祖训及“戏服定制发往江苏剧团”的产业脉络,解析戏服类别逻辑;团队则完成18套戏服、4面靠旗的全维度测量,详细记录戏服的关键细节,进一步充实数字档案核心素材,并与传承人就“技艺活态记录与传承”议题交换意见,为后续“数字化赋能非遗”项目推进奠定基础。
调研收官日,调研组系统梳理本次行动获取的26组高精度数据及技艺访谈记录,深度分析绩溪非遗保护的“系统性”生态——从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的文化整合,到伏岭镇的“活态传承”,明晰徽剧戏服传承的历史文脉与当代实践路径。
通过此次深入绩溪的调研考察,团队实地评估了绩溪县数字化非遗展示中心及伏岭镇的非遗保护实践环境与资源,深入了解了徽剧戏服制作技艺、传承现状及数字化保护基础,有效开拓了学术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不仅为安徽艺术学院戏剧影视相关专业今后的教学实践、科研选题积累了宝贵实地素材,更为“徽剧戏服数字档案库”建设及“戏服+元宇宙”创新应用提供了实践支撑,助力徽剧戏服从“博物馆展品”向“可交互文化符号”转型,呼应国家“非遗创造性转化”战略,为古老技艺在数字浪潮中续写新篇提供保障。